子弹为什么节日等场景下不能朝天空射击?
仪仗队在特定礼仪场合向空中鸣枪示意的传统由来已久。然而,这种朝天射击的做法在一战时期就已被证实具有高度危险性,当时军队甚至将其列为需要深入探讨的战术课题,旨在提升枪械的致命性。
多次严重事故的发生促使全球多国相继制定法律,明确将这一高风险行为列入禁令范围。
【菲律宾:新年夜出大事】
菲律宾成为首个被记录在案的地点,这一事件可追溯至2012年跨年之际,距今已有十余年之久。
作为菲律宾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新年庆祝活动在首都马尼拉如火如荼地展开。当地民众热情高涨地涌向街道,参与各类节庆活动,整座城市洋溢着欢快的节日氛围。从早到晚,街头巷尾人潮涌动,热闹非凡,直到深夜庆祝才渐渐落下帷幕。
节庆氛围正浓之际,菲律宾警队却突发意外。其警员们为增添喜庆气氛,竟朝天鸣枪以示庆祝。
这些飞向天际的子弹最终在城市另一端造成了惨剧,坠落的弹头击中密集的人群,导致近60位平民受伤,并造成1人死亡。
原本欢乐的节日庆典意外演变成一场恐慌性灾难。伤者被紧急送往医疗机构接受治疗,而那些未受伤的参与者则遭受了深重的心理创伤:在自己生活的城市参加庆祝活动,竟要面对随时可能遭遇枪击的危险,这种不安感让居民对日常出行产生了强烈恐惧。
菲律宾出现此类事件,部分源于其公共安全体系的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存在明显短板。
2012年新年鸣枪事件后的第二年,菲律宾再次因庆祝活动引发多起枪击事故。尽管大巴劫持可归因于意外,但这次仍有9名无辜群众因流弹受伤入院。
更令人震惊的是,该年枪击事件中的遇难者中竟有一名仅三个月大的婴儿。由于婴儿无法自主活动,事发时正在房间内安睡,不料被穿透屋顶的流弹击中,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菲律宾警方随即展开了大规模排查行动,全力追查节日期间非法鸣枪酿成悲剧的涉案人员。经过近一个月的侦查,16名犯罪嫌疑人被成功缉拿归案,令人震惊的是,被捕者中竟有4名警务人员。
【“封枪”仪式保平安】
面对严峻形势,菲律宾当局被迫实施严格管控。12月22日,为确保即将到来的节日期间不再发生类似事件,警方特别组织了枪支封存仪式。
菲律宾警方为全国近15万名警员配发的枪支统一加装了枪口封条,这一预防性措施旨在避免警员在节日期间因过度兴奋而滥用武器。
为遏制节日期间滥射行为,菲律宾军警联合成立了特别巡查小组。这些巡逻队伍被部署在各个区域,重点查处违规使用枪支的军警和平民。
菲律宾政府已明确认识到朝天鸣枪的严重危害,并展现出坚定决心,采取强有力措施进行整顿。
全球范围内,多个国家由于政局动荡等因素,在枪支管控和治安维护方面比菲律宾更为松散无序。
在中东地区,众多武装组织普遍持有大量武器,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管控,这些持枪者经常因庆祝、示威或其他离奇理由向空中开枪,导致严重的伤亡事故屡屡发生。
这些地区的事件往往因局势动荡、信息流通受阻而难以被外界了解。
【朝天放枪的风险】
运用基础物理知识,便能轻松阐明朝天射击所蕴含的危险性。
无论子弹以垂直或倾斜角度射出,受地球引力影响,它们最终都将返回地面。重力势能与弹药的破坏力相结合,不可避免地会对地面目标产生损害。不同种类的弹药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破坏效果。
研究表明,子弹发射时的初速可达每秒数百米。当以垂直角度向上射击时,弹体会在重力作用下攀升至一定高度,随后呈自由落体状态返回地面。
子弹的初速度直接影响其飞行轨迹,初速越高,弹道顶点也越高,落地时的冲击力随之增强。这种高速飞行的弹头一旦命中人体关键部位,将造成致命伤害。
一枚标准5.56毫米口径的弹头若被垂直射向天空,其飞行高度能突破千米大关。从如此高度坠落的物体,即便不是弹头,其破坏力也不容小觑。城市中频发的高空坠物致人伤亡事件,正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子弹的杀伤力不仅源于其重量。某些弹头采用增强穿透性的结构,而另一些则通过造成组织撕裂和大量失血来提升对人体的破坏效果。
实际使用中,枪支因自身重量和握持姿势的影响,几乎不会被完全垂直放置,使用者往往会保持一个略微向上的角度。
当发射角度低于45度时,子弹在空气中的阻力明显降低,能够以更高的速度沿抛物线轨迹飞行,从而在远距离击中目标,其破坏力远超过垂直发射的效果。
这一现象所体现的原理,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闻名全球的"超越射击战术"具有相同本质。德军正是通过运用这一原理,显著提升了马克沁机枪的致命效率与覆盖范围,致使英军蒙受惨重损失。
鉴于朝天开枪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且难以预测后果,即便在枪支管理相对宽松的美国各州,也已颁布严格禁令,特别规定节庆场合不得以鸣枪方式表达欢庆。
多项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向空中随意开枪,同时将弹弓、弓弩等器械的向上发射行为一并纳入管制范围。违法者将视情节严重程度受到相应惩处,包括刑事追责。
【马克沁机枪的“超越射击战术”】
1880年代,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离开美国前往欧洲,此前他的公司经营不善。这位出身平凡的美国家庭子弟自幼酷爱创造发明,观察到欧洲社会对快速射击武器的浓厚兴趣后,他立即投入相关领域的研发工作。
马克沁机枪获得专利并以其发明者命名之前,战场上士兵们只能使用非自动武器,每次射击后都需要重新装填。这种装填过程中的停顿常常导致士兵被击中,使得装弹效率实际上成为了决定战局的关键因素。
马克沁的自动武器凭借其惊人的射击速度迅速获得认可。正是这项突破性发明,使得枪械的发射速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每分钟600发,这也让马克沁本人荣获爵位殊荣。
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出席了这种新式武器的发布会并亲眼见证了展示过程。
马克沁的武器展示令李鸿章深感震惊:试制机枪瞬间将一棵粗壮的树木拦腰截断,展现了惊人的威力和速度。尽管这款武器价格高昂且弹药消耗巨大,难以大量装备,李鸿章依然对这一创新发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殖民战争中,英国军队率先部署了这种新型武器,随后俄国军队通过改进的马克沁机枪对日军造成重大打击,使得这款极具破坏力的装备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声名鹊起。
德国人在马克沁机枪的研究领域堪称专家,其深度和广度无人能及。他们首创了"纵深散布射"这一操作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超越射击战术",这一创新使得该武器的战斗效能得到了极致发挥。
"超越射击"是一种通过将枪口刻意抬升至约30度仰角的战术射击方式,使弹道呈现抛物线轨迹。机枪高速射击时,子弹会在远距离地面形成椭圆形分布,确保该区域内的目标均处于火力控制范围之内。
机枪手利用枪身的仰角优势,将武器斜置在战壕边缘,通过调整射击角度和弹道参数,使子弹以抛物线轨迹精准落在敌方区域,在确保自身隐蔽的同时有效打击敌人。
这种射击策略不仅有效确保了己方士兵的安全,其独特的"子弹雨"模式还具备低噪音和高隐蔽性的特点。弹道的抛物线特性使其能够越过掩体和地形障碍,即使敌方采取卧倒躲避也难以奏效。此外,这种战术对藏身战壕中的敌军同样具有致命威胁。
索姆河会战期间,德军运用升级版马克沁机枪成功巩固了防线。面对英军采用的渐进式炮火掩护与步兵线列推进战术,德军防御火力展现出强大威力,致使多数英军士兵未能抵达战壕便已阵亡。
德军最新研发的"超越射击战术"让马克沁机枪在战场上展现惊人杀伤力。据统计,凭借这种战术,仅在战斗首日就有约6万名英军士兵命丧机枪火力之下。
德军曾针对马克沁重机枪的操作规范编写了专门手册,并面向全军进行分发。
该书深入解析了该武器的构造原理、维修方法及维护技巧,重点强调了射击技术的具体规范。特别针对不同地形,详细指导了枪身角度调整和距离掌控,以最大化"超越射击战术"的实战效果。
据专家分析,采用这种作战策略可使马克沁机枪的有效射程延伸至四公里。另有数据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超过30%的阵亡将士都是被这种重机枪击毙的。
【空包弹的使用】
通过对"超越射击战术"中马克沁机枪杀伤力的分析,不难发现,在人口稠密区域进行高空射击是一种极其危险且罔顾生命安全的行为,无论对射击者还是旁观者都构成严重威胁。
各国已普遍通过立法将禁止对空射击纳入常规安全管理。尽管传统庆典活动中仍保留鸣枪习俗,但已普遍采用空包弹替代实弹,有效预防了意外伤亡事故的发生。
空包弹是一种特殊弹药,其特点在于不包含金属弹头,仅保留弹壳和少量底火装药。这种弹药采用易碎的聚苯乙烯塑料作为弹头材料,当发射距离超过7米时,对人体基本不会造成显著伤害。
在某国的阅兵式鸣枪环节中,曾发生一起意外走火事件,子弹擦过前排士兵的帽檐。由于该国提前将礼仪用弹更换为空包弹,这场意外最终没有酿成严重事故。
运动场上的发令装置经过专门设计,即便在比赛场景中使用,也不会危及周围人员的生命安全。这种特殊配置的枪械不仅限于礼仪用途,同样适用于体育赛事。
尽管各国通过加强监管和完善措施,已大幅减少了因鸣枪示警引发的意外伤亡,但在法律体系薄弱、社会秩序动荡的区域,此类安全隐患依然普遍存在。
自1996年《枪支管理法》颁布以来,我国在枪支持有、交易和使用等方面已建立起一套严密的管控体系。
中国已全面禁止私人持有枪支,国内居民基本不会遭遇流弹伤害,也不会因随意开枪引发事端。即便如此,了解相关法规依然重要,消除日常生活中的潜在隐患才能确保彼此安全。
菲律宾警方于2014年12月22日实施枪支管控措施,旨在遏制节日期间警察不当使用武器致人受伤的事件。据中新网报道,此举是为了确保公共安全。
2010年11月2日,中国新闻网报道,针对菲律宾人质事件的调查工作已由香港警方完成,相关报告将迅速呈交。
《漫画战逗法则:咆哮吧机枪》由李拓夫创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图文打卡计划#

首页